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地 址:诸暨市店口镇祝家坞工业区
(火狐体育直播)
联系人:陈女士
手 机:13867589558
电 话:0575-87659196
传 真:0575-87618028
邮 箱:392860083@qq.com
“马路边的电线杆是用我国援助的优质钢管做的,我们援助的化肥被乱七八糟地堆在地里,任凭日晒雨淋,本来应该用于建设的水泥被大量制作成纪念碑。类似的浪费现象,不胜枚举。”
耿彪说,我们援阿的化肥平均一公顷地达到400公斤,远超于我国农村耕地使用的数量。咱们提供的军事援助数量巨大,也超出了阿尔巴尼亚国防的需求。
那么,为什么在自身经济还很落后的60-70年代,中国会如此慷慨的援助一个欧洲小国呢?这还要从一批烟火说起
1954年,中国建国5周年,阿尔巴尼亚外交部长来华参加庆典。在见到周总理的时候他说,我最喜欢你们广场缤纷的烟火,非常好看。周总理笑着说,那我们就送给你们一批烟火吧。
三个星期之后,中方赠送的烟火送到了阿尔巴尼亚,这是有据可查的中国第一批援阿物资。
阿尔巴尼亚是欧洲经济最落后的国家,经常需要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援助。其中援助最多的国家是苏联,其次是民主德国,第三位是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巴尼亚学校里没有实验室,中国教育代表团访问后,帮助每个中学都建成了一个和中国较大中学标准一致的实验室。
阿尔巴尼亚不能生产粉笔,学校师生在黑板上写字只能用石膏块,学习用的铅笔也需要从国外进口。于是中国帮阿尔巴尼亚建立了粉笔厂和铅笔厂,解决了这个问题。
阿尔巴尼亚代表团来北京访问时,中方在客人休息的时候帮他们量了身材尺寸。第二天一早,给他们全部换了新服装,这让阿尔巴尼亚客人非常感动。
中方这些细致周到的帮助,使中国在阿尔巴尼亚建立起了非常好的国家形象,甚至连当时的苏联人都说,阿尔巴尼亚人对中国比对苏联还好。而做到这些,中国其实花钱并不多。
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会议召开。中苏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赫鲁晓夫指挥其他东欧国家围攻中国。这时,阿尔巴尼亚不但表达了对中国的同情,最后还跟中国站在了一起。苏联于是对阿进行报复,停止了一切援助。
1960年中国国庆节前夕,阿尔巴尼亚副总理率团访华。这位副总理主管经济,他率代表团来访,中阿双方都心照不宣:他们是来求援的。
不但两位副总理到机场欢迎,现场还有几百名群众。访问期间,周总理还单独宴请了代表团团长。当阿尔巴尼亚友好代表团离开北京时,中国援助的粮食也同时起运。
有了中国的“定心丸”,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在1960年11月召开的第二次莫斯科会议上,公开挑战赫鲁晓夫。从此苏阿彻底决裂,两国断交。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同一个月,毛主席亲自出席了阿尔巴尼亚大使馆在北京举行的国庆宴会,成为当时的轰动新闻。
1960-1968年,中国从始至终维持着对阿尔巴尼亚的大量援助,不但把苏联已经停止的援助项目全都包下来,而且中国援助的数量、质量都比苏联的要多、要好。
在中国的援助下,阿尔巴尼亚有了钢铁和化工企业,1976年炼出了第一炉钢、纺织厂规模比原来扩大5倍、新建立了大大小小6座水电站。
中国还提供了100多万吨成品钢材、180万吨粮食、上万台农用拖拉机、6000名专家。还买了三条船(总吨位2万多吨)送给阿尔巴尼亚建立轮船运输公司。
上海第五钢铁厂厂长侯树庭回忆,阿尔巴尼亚没有纯铁矿石,只有红土矿。这种矿石很难利用,为帮助阿尔巴尼亚解决这一个问题,中国专家刻苦钻研,终于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湿法冶金。在此基础上,中国建立了“阿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阿尔巴尼亚终于拥有了质量放心可靠的金属制品。
中国还提供了价值15.4亿元的军事援助,包括飞机、坦克、军舰、导弹、火炮,以及大量,均系无偿援助。
城市中心是中国帮助建起来的文化宫、高层大酒店和很多居民区。原来商品匮乏的商场出现了来自中国的飞鸽牌自行车、红灯牌收音机、蝴蝶牌缝纫机,这些都是用中国贷款采购的。
据中国前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范承祚先生说:“按人均算,平均每个阿尔巴尼亚人得到了中国4000-5000块钱的援助,一个四口之家就是2万元。要知道当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我们的祖国基本上没有万元户。”
第一,阿尔巴尼亚坚决反对苏联霸权。第二,支持中国WG。第三,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阿尔巴尼亚每年都在联合国和阿尔及利亚一起,提出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议案,人称“两阿提案”。
在这个过程中,阿尔巴尼亚和其他十几个国家每年都使尽浑身解数,尽心竭力。终于在1971年帮助中国恢复了联合国代表权。
除此之外,中国前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范承祚先生还提到过另外两件鲜为人知的事。
第一,1964年周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的时候,阿方曾赠送给中国一万株油橄榄苗。
这一万株油橄榄苗在两名阿尔巴尼亚专家的护送下来到中国,种植在陕西和云南。为此周总理还在昆明接见了两位专家,感谢阿尔巴尼亚拿出这样贵重的果苗。
第二,阿尔巴尼亚向中国提供过一批来自欧洲的小麦良种,为中国的小麦增产作出了贡献。
中阿之间的裂痕始于1971年7月,起因是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当中国把这一情况通报给阿方后,奉行激进意识形态的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给毛主席写信:“你们要在北京接待尼克松的决定是不正确的。我们不欢迎、不赞成、不支持你们的这个决定。”
尽管出现了裂痕,但中方仍对阿尔巴尼亚有求必应。1973年10月,霍查突发心肌梗塞,阿方医护人员束手无策,向中国求救。
当时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对此作出了周密安排,派天津医学院院长朱宪彝教授率领中国高级医疗组飞赴阿尔巴尼亚。经过努力,霍查的病情好转并逐渐康复,中阿关系也短暂恢复平静。
1975年6月,阿尔巴尼亚代表团访华,希望中国再次提供价值人民币50亿元的援助。
此时,中国的负担已经相当沉重,国内要求降低援助数额的呼声不断高涨,经过慎重考虑,中方没有完全满足阿方的要求。
这引起了阿尔巴尼亚的极大不满,阿党中央公开表示“很不理解,很不满意,严重不安。”之后不久,在阿尔巴尼亚的山坡上就出现了红色大标语,内容是:阿尔巴尼亚人民绝不会在外来经济压力下低头,阿尔巴尼亚绝不会在外来经济压力下放下自己的旗帜。
阿尔巴尼亚认为,中国对阿援助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为在阿方看来,正是对中国的支持,他们才失去了苏联的援助。
基于这种心理,阿最高领导人霍查曾经不加掩饰的对中国大使说:“你们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们向你们要求帮助,就如同弟弟向哥哥要求帮助一样。”
另外,在中国长期大量的援助下,阿方也滋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大使在阿尔巴尼亚看到的巨大浪费,也是这种心态下的产物。也正因为如此,当中国减少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时,马上引起了他们的严重不满甚至愤怒。
随着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关系的改善,中阿两国的关系每况愈下。阿尔巴尼亚对中国改善对美关系严重不满,经常发表过激言论,到后来甚至发展到了歇斯底里、匪夷所思的地步。阿政府攻击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目的是在“破坏阿尔巴尼亚的经济”;甚至公开指责中国大使馆的大部分人都是间谍。
在这种情况下,1978年7月7日中国政府决定停止对阿援助,撤回专家。范承祚先生说:“既然你说给你援助是破坏你的经济,那我们干脆撤掉好了。”
整个八十年代,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关系冰冷,距离断交仅一步之遥。直到90年代,两国关系才逐渐回到正常状态。虽然中阿两国之间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中国当年的无私援助仍让很多阿国人心存感激。
更为重要的是,阿方社会各界对当年阿中关系破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致认为当时阿主要领导人应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阿东南欧研究所所长比蒂奇和前驻华大使哈伊达尔·穆内卡 (Hajdar Muneka) 曾专门研究阿中这段关系史,以大量史实得出结论——过错全在阿方。他们并要求阿政府对中国说声“对不起”。
阿议长梅塔也曾多次表示:如果当初阿领导人能抛弃极左思想,效仿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阿尔巴尼亚一定不会像今天这样,肯定成了欧洲的“小中国”。
2012年4月,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真正开始启动,中阿两国关系步入快速、稳定发展的新时期。2013年两国贸易总额达4.42亿美元,增长22.44%,中国已成为阿第三大贸易伙伴。